金曲36觀後感

因為昨天整日在外,金曲獎結束後,我才在YouTube補看完。看完著實是非常開心,每年都有比前一年進步的地方。例如前年鄭宜農因為致詞只使用華語而引起了一番爭議,到今年幾乎所有台語歌手、能講台語的人都多少講了一些。希望以後原住民語、客語也能有這樣的機會。或許可以事前讓入圍者提供得獎感言,頒獎的時候有華語字幕輔助,就可以解決一些人聽不懂地問題了。但另一方面,金曲獎整體來說還是蠻華語中心的。比如華語獎項照例是放在壓軸,也是各界關注度最高的獎項。會這麼做應該有收視的考量,但或許以後除了混合語種的獎項以外,原住民/客/台/華語的頒獎順序可以有前後挪動的機會。

得獎的歌手中,我注意到不同語種的歌手對音樂作品有不一樣的期待。華語歌手通常會著重在講音樂如何能表達情感,或是描述社會現況。這些本土語種的歌手也有講到,但他們更多了一個目標是「要帶臺灣音樂走向世界」。這裡我引述李竺芯的話:「上重要的是,我們的音樂是放上國際串流平台的」,「是不是有可能讓不會臺語的朋友、甚至是外國的朋友,聽到臺語歌,他也會『足芳,足芳,足芳』,抑是『拌拌咧,拌拌咧,無啥代』」。華語歌手就幾乎沒有這樣的觀點,反而只聽到像魏如萱說歌手「帶著各自的語言文化走進華語歌壇」,這種「走進華語世界」和「走向世界」的胸懷我覺得是截然不同的。

印象特別深的,還有原住民歌手戴曉君。他在頒獎的時候說道「雖然月琴不是原住民的傳統樂器,但我可以帶著去世界交流、交朋友」、「台灣在望眼國際的時候,其實我們真的該回頭看看自己身邊的族群,這麼美麗的文化!去看見大家彼此存在的價值,那才是我們真正可以帶去世界的樣子」、「只要做家己,全世界攏會接受你」 等等的。這讓我想到前陣子賴總統在客家地區,只因為講了幾句台語就遭到批評「閩南霸權」。這大概是華語思維者的典型想法。但其實真正在耕耘母語的工作者就了解,其實不管台、客、原住民族群,這樣文化自然的交流與融合才是真正美麗之所在。

最後,看完金曲雖然有滿滿的感動,但還是有些憂心的地方。這幾年藝文界逐漸重視臺灣、重視台語,但社會平均台語程度卻是持續下降。如果沒有更多語言復振的政策跟上,只怕這樣的榮景會是曇花一現。近期高雄開出第一所台語小學是第一步,但顯然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太多太多。由衷希望本土語言復振的路能越走越寬。